發布時間:2022-12-22 15:34:3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檔案局防震減災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 檔案文化 資源儲備 資源利用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之后,伴隨著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大發展、大繁榮,檔案文化的建設與發展,逐步成為檔案工作領域一個新的“增長點”,加強檔案文化的探索與研究及資源儲備與開發利用,也逐漸成為各級檔案工作部門和廣大檔案工作者熱議話題。
各級檔案部門和廣大檔案工作者,應牢記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的神圣職責,始終圍繞檔案事業科學發展主題,全面強化檔案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檔案工作科學化水平,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勝利召開。緊緊抓住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這個難得機遇,發揮獨特優勢,服務黨和國家大局,做好“檔案文化”這篇大文章,是檔案工作又一個新的著力點。
一、檔案文化承載社會效應
1.檔案文化的概念、特征和作用。檔案文化是某一歷史時期某一特定群體的檔案意識,以及在這種意識指導下有效管理和利用檔案實體文化的方式和結果的總和。社會總體文化作用于檔案而產生的文化總功能,也屬于檔案文化的范疇。
檔案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檔案文化不僅具有社會文化的共性,更具獨有的功能與作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的進程中,許多事例充分說明了檔案文化獨有的社會屬性。其一,檔案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基礎,并直接服務于社會文化建設,與各個文化類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如文學、藝術、影視作品的創作,教育、圖書、文博、建筑造型、旅游等各類文化的發展往往源于檔案。其二,檔案廣泛存在于社會活動中,它的發展狀況影響著各行各業,因而檔案文化的內容十分廣泛,涵蓋了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其三,檔案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濃厚的檔案工作行業獨有特點。它是社會發展進程全方位寫照,具有可靠的真實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可以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源頭服務。
加強檔案文化建設具有重大的前瞻性意義。檔案文化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加強檔案文化建設,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和交流,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加強檔案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檔案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提高檔案行政管理水平,確保檔案事業的持續科學發展;有利于引導和培養社會的檔案意識和檔案法律意識;有利于推動檔案事業的創新發展,大大提升檔案部門的良好外部形象。
2.檔案文化承載社會功能。檔案事業是一個國家最具文化特征的事業。檔案承載著社會教化功能,是人類社會具有特殊性的文化資源。檔案文化在延續和傳承人類文明,進行國情黨情教育、優良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歷史上二十四史等文化典籍的編著,就是檔案文化價值體現的重要標志。我國進入信息時代以后,吸收重要的檔案文化資源實現適應現代社會轉換的實例數不勝數。今年央視在黃金時段連續播放的電視連續劇《誓言今生》,就是以、到這一歷史時期解密檔案中,摘取了六個重大歷史事件,以此為背景創作的電視劇精品,觀眾一致認為生動、真實、可信,震撼人心,取得了當時收視率最高的很好效果。由此,檔案文化的核心價值可見一斑。
近年來,唐山市在文化強市活動中,大力推進檔案文化建設,利用館藏檔案,在城市建設中打造出一道獨特亮麗的文化工程風景線:利用唐山大地震專題檔案建設了“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和“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墻”,目前已接待參觀者達300多萬人次。“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于2011年6月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同年被國家地震局命名為“國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利用開灤館藏具有百年歷史、彌足珍貴的317卷檔案,建成的“開灤國家礦山公園”,先后獲“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河北省工業旅游示范點”等多項稱號,并被評為“唐山八景”之一,贏得了社會各界高度贊譽。利用冀東發展集團館藏檔案,建成的“唐山水泥工業博物館”,展現了近現代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歷程。唐山利用歷史檔案打造城市文化工程風景線的事實,生動地鑒證了檔案文化的獨特魅力,證明了檔案文化大有可為。
二、檔案文化儲備不可或缺
豐富的檔案資源儲備是檔案開發利用的前提基礎。新時期檔案文化建設,應是建立在過去時代創造的一切優秀的精神遺產基礎之上,實現可持續發展。離開了傳統,檔案文化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各級檔案部門和檔案工作者要具備強烈的對歷史負責的“文化自覺”。
1.依法接收、征集檔案,著力加強檔案資源建設。按照國家檔案局關于“努力建立強大的檔案資源體系,提高檔案資源管理能力,為社會各方面利用檔案信息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總要求,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著眼于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將檔案工作的觸角向文化建設領域延伸,切實做到文化建設發展到哪里,檔案資源就征集到哪里,力求做到全覆蓋。(1)制度規范到位。建立健全檔案文化資料收集、歸檔、接收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加大檔案資源的接收工作力度。(2)掌握信息跟蹤服務到位。建立完善的檔案信息體系,全力關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詳細掌握檔案文化資源的產生、分布、發展狀況,為檔案資源的征集接收做足信息儲備。(3)征集接收到位。既要依法完整接收檔案資源進館,還必須采取廣泛的社會征集、接受捐贈等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將有關各類檔案資料,諸如省域、市域、縣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名人錄,著名文化作品、著作、劇作,繁榮文化建設的典型單位、典型人物以及推動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工作進程中形成的各種文字、聲像、電子、實物等不同載體的檔案文化資料適時接收進入本地檔案館,不斷地積累、充實和豐厚檔案文化底蘊。
2.加大投入,確保檔案資源的有效利用。各級各類檔案館要加大資金投入、集中人力,對檔案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特別要優先對社會征集到的各類檔案資源,進行必要的整理、編目、掃描和數字化處理,作為專題檔案進行規范化管理。在有條件的地方國家檔案館建起“專題檔案數據庫”,力爭實現檔案存儲數字化、管理現代化、利用網絡化,豐富館藏內容,儲備文化資源,以備今后傳承利用,為文化再發展、更繁榮提供服務。
三、著力發掘檔案文化精品
除了打好儲備基礎之外,著力檔案的開發利用,使之轉換成符合現實需要的文化精品力作,是加強檔案文化建設的又一個關鍵點。以清東陵管理處為例,他們以檔案為依據,通過運用媒體平臺,在中央電視臺《發現探索》、《國寶檔案》、《百家講壇》、《天下大觀》等欄目,以及在北京、河北、福建等多家省級電視臺和臺灣、香港、日本電視臺等,舉辦多期講座和專題論壇,播放多部具有濃郁歷史特色文獻紀錄片,在國際、國內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這足以說明檔案文化開發利用的現實性、可行性和重要性。因此,總體上講應將檔案工作融入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整體布局之中,切實加強領導,列入議程,及時部署,積極推進。
1.要以增強和提升檔案工作服務社會、服務文化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為目標,本著“傳承、創新、發展”的思路,積極推動檔案工作由“機要型”、“管理型”向“綜合服務型”、“開發利用型”的轉變。采取多種手段,多元探索利用檔案文化資源途徑,有效挖掘、開發、利用現有歷史檔案資源,使之轉化為有重大社會價值的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