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旱農業科學雜志簡介
《寒旱農業科學》自2022年創刊,本刊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欄目設置及內容節奏經過編排與改進,受到越來越多的讀者喜愛。雜志作為專注于寒旱地區農業科學研究與交流的學術平臺,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隨著人類農業文明的不斷拓展,戈壁、荒漠、溝壑、高原等曾經被視為農業生產邊緣甚至禁區的地區,正逐漸成為科學家們競相探索的新天地。
干旱與冷涼地區的環境條件獨特,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然而,正是這些挑戰激發了農業科學家的探索精神。他們深入研究這些地區的土壤、氣候、水資源等自然條件,挖掘與開發農業生產的潛能,努力將不利因素轉化為可利用的資源。通過改良作物品種、優化種植結構、發展節水灌溉技術等手段,不斷提高寒旱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
在寒旱環境下,生物的生長規律也呈現出獨特的特點。科學家們通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逐漸揭示了這些生物適應環境的機制。他們發現,一些作物和植物通過調節自身的生理機制,如提高抗逆性、增強光合作用效率等,來適應干旱和寒冷的環境。這些發現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也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寒旱農業科學收錄信息
寒旱農業科學雜志榮譽
寒旱農業科學歷史收錄
-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
-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
寒旱農業科學雜志特色
1、立足于我國寒早農業科學研究前沿,兼顧國外寒早農業研究動態,全面反映我國寒早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新理論新技術、新產品、新經驗和新模式等新成果,介紹國外有關研究進展,搭建寒早農業學術交流平臺,服務寒早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2、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簡介包括:姓名、工作單位、職務職稱、專業領域、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包括手機)、E-mail 地址等。
3、論文各層次標題 一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標題層次一般以三級為宜,最多不超過四級,一級用 1,2,3……; 二級用1.1,1.2,1.3……; 三級用 1.1.1,1.1.2,1.1.3……。
4、文稿應資料數據準確,論點新穎,論據有力、文字精煉、文責自負,具有科學性。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指導價值。反映寒早農業科學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論文題材包括專題論述、研究(試驗、調研)報告、關鍵技術總結等。篇幅要求以 5000~9000 字符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寫作格式符合有關學術出版規范。
5、用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時,如每段文字不長可在同一自然段內接排,如每段文字均較長,可另起一自然段。
6、稿件中的注釋請以腳注形式在當頁頁腳標出。引用報刊資料,請注明作者姓名、文章標題、刊名、刊期;引用書籍資料,請注明作者姓名、書名、出版社、出版時間和頁碼;引用互聯網資料,請注明作者姓名、文獻名、網址和時間。
7、表格:應科學、明確、簡潔,具有自明性;采用“三線表”,切忌圖、表和文字敘述的相互重復,同一物理量的有效位數應相同,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表序、表名采用中英文對照,標明參數的名稱、量和單位(以比值形式表達)。
8、論文所涉及的課題如取得國家或部、省、市級以上基金資助或屬攻關項目,應標注于文章參考文獻后,書寫內容包括:項目來源、項目名稱及項目編號,并附基金證書復印件或影印件。
9、突出寒早農業學科特點,以專題論述、遺傳育種、土壤與植物營養、耕作與栽培、逆境生理生化、植物保護畜牧獸醫、設施農業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與貯藏加工等為重點選題。
10、參考文獻應在文中引用處依次標注,文后參考文獻表著錄項目應齊全、格式應規范(可參考我刊或其他刊物)。